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高阶战术中的“天人合一”!浅析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

高阶战术中的“天人合一”!浅析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第1张-游戏资讯-龙启科技

中国武术自古都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从孕育形成到发展壮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过程,目前在世界上仍然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大众熟悉的武侠文化大多都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玉女心经”等武侠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其实,在举世无双的敦煌艺术壁画中,就藏着许多中国武术的珍贵画面,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绵延千里,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壁画中的武术形式

所谓的“武舞同源”实际上“武”与“舞”在古汉语里就是相通的,都有“舞练”之意,唐诗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的说法。

敦化壁画中反映的武术形式非常广泛,比如最早期的洞窟中的四壁和中心方柱的下部,都深藏着许多中国古人练武的姿势,或手持武器,空手而舞,或者双人对打,尽显武术精髓。

这些珍贵的壁画,很显然是作画者在当时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提炼,比如金刚力士。

比如285窟中的“力士舞”,比如428石窟中的“对打图”,画面中的武术身高力壮,动作剽悍粗犷,取材于魏晋时期的拳术,传神而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

在《通鉴纪事本末》这样记载:

“普通二年甲午,魏主朝太后于西林园,文武侍坐,酒酣迭舞,康生乃为力士舞,及折旋之际,每顾视太后,举手蹈足,嗔目颔首为扑杀之势。”

可见,在我国游牧民族在推行北派角力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力士舞”。

这段文字中描述的就是角力前跳跃的姿势,顾盼之际,尚有折旋,对于蒙古民族摔跤手下场时候所跳的“力士舞”有非常传神的描写。

剑舞

在我国古老的体育项目中,剑舞是武术中的一种器械活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庄子·说剑篇》中有云: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也就是说,在赵文王那里就已经聚集了三千多人来参与剑武的比试。

“藏”在敦煌壁画中的剑舞展示非常的多,比如在61窟中的西壁佛传屏风画,就极其形象地展现了在河边和丛林中舞剑的场面,刚劲有力,做着“金鸡独立”的姿态,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畅快自然。

对打

在宋代人曾公亮所著的《武功总要》和明代人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都对矛盾对打的武功招数有详尽的记载。

“器械不利,以卒予敌也;手无搏杀之方,徒驱之以刑,是鱼肉乎吾士也。”(《长兵篇》)

戚继光重注矛盾,研究新型武器,在对抗倭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敦煌壁画中,不算是早期的壁画,还是宋元时期的壁画,都有矛和盾的形象展示,比如在285窟中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的故事中,用极尽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短机械对打的场景。

《纪效新书》书中这样解释短兵器对打:

“埋伏势,此势进步甚速,用小行,或左或右。如有枪戳在牌,不能脱手,急用刀尖,将牌借刀。”

在画壁的右下方,也有一个穿着麻鞋的强盗,在草丛中将自己的身体埋伏,躲避在盾牌的右方,传神自然。

在珍贵的壁画中,还有对于集体矛盾对打的场景展示。

在盛唐 217窟中的《未生怨》中反映了唐代的集体对打图,在图中,双方各有五人,一方拿矛,一方拿盾,双方都穿着铠甲展示武术精神,执矛的做攻击之势,而执盾的做防守状,整齐划一,训练有素。

壁画中的武术精神

总体来说,敦煌壁画中的武术精神是以儒家文化作为精髓和核心内容的,在完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道家的文化和佛家的文化精神,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潮,用工匠精神进行塑造,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传统内容。

比如画面中虽然也有对打,有群打,然而却能够尊重对手,只以武术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不“伤人”,也不作为自己胜利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武者的道德、智慧和力量。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武术最初的动作素材是生产劳动作战,要求动作设计需要符合实用生产的需求,又能够便捷轻快,而后,武术也逐渐变成了“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行活动。

所以,最初的实用价值观念和理论已经逐渐变为以身心锻炼为目的,武术也成为了体现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动作体现。

在动作的规范上,越是高阶的战术,越讲究“动静合一”、“内外协调”、“快慢相同”、“刚柔相济”等宗旨,既能够明细事物的对立方,又能够强调决斗双方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和谐共生的传统和技术。

敦煌所处的位置是我国丝绸之路的起点,融合了多种文化和文明,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练武之人的开阔的心胸和通融的心态。

敦煌壁画来源于中华传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狩猎,军事,祭祀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也为中国的影视剧和文学创作开出了“灿烂之花”。

金庸,古龙等一大批武侠剧作的突出贡献者,很多元素都是提取了壁画中的武术精神和时代元素。

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影视剧和文学创作应该抛弃所谓的“门派之争”,大力促进各类武术的融合和发展,吸收别人之所长,促进中华武术的灿烂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子·说剑篇》

2,《通鉴纪事本末》

3,《纪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