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4-11-15 09:45:42
西汉成立已经过了五年,汉高祖刘邦要对功臣封官加爵,他先后一共封侯145个,而张良排第62。
这是因为在论功行赏之前,张良向汉高祖刘邦请求,不要对自己分封功名,即便是对自己有所封赏,也不要超越其他人,自己宁愿排名靠后。
我们先来了解下“汉初三杰”。“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萧何(公元前252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西汉开国名将,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最后,处死于长乐宫。
刘邦对功臣封官加爵的标准是什么?
功臣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跟皇帝起家的亲信。这类人,从起步开始追随于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又最忠诚,这批人不能寒心,比如萧何,萧何虽然功劳大,但真正使他排名第一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丰沛集团的领军人物有很大关系。再比如李善长、徐达在朱元论功行赏排名靠前的原因一样。
一种是兼并其他山头,或者策反敌军骨干,并且保留了自己势力的人。这类人,因为本身掌握着势力资源,哪怕作为老大,对这类人也是很忌惮的,论功行赏排名肯定靠最前,但是结局往往也很凄惨,比如韩信、彭越、英布。最后一种,就是人才。
固然有才华,但是是半路入伙,又没稀缺资源,往往没有资格跟老板叫板。老板也不会给太多实质性的东西,最常见的一种补充方法就是带高帽子。比如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对你的尊敬,对你言听计从。张良就属于这类人。
张良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要从汉朝当时的大背景进行分析,刘邦是一个市井小民,说实话,眼光见识其实并没有多广,当时,汉朝建立以后,开始论功行赏。在这个战争的年代,说实话,武将的功勋战绩应该显示的比较直观一点。
毕竟在百姓,还有君王的眼中看到的是武将在前面厮杀打出来的江山。所以,在论功行赏时,武将的功勋一般都会很高。同时去张良是韩国人,与刘邦认识也是在中期时候作为谋臣结交的。总有个亲疏远近关系,所以,在论功行赏的排位上面应该不会太靠前。
而且张良作为谋士,拥有比较长的眼光,谁是儒家学派,但其实也略通兵法,知道功高盖主,必不久留。所以论功行赏排到62位,对于张良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正好的位置。不过这类人,往往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排名靠后,其中原因肯定也是有张良自身的想法。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对其封赏,张良屡次推脱,知进退,才有后来的善终。张良功高震主,也信奉道家,不愿意沾染这个。张良虽然排序较低,虽然张良推辞不受,不过最后也是仅有的三个万户侯之一。
结语
张良对刘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平时称呼起来也是“子房长子房短的”。但张良还是明白君臣之别的,因此,作为62侯的他已经足够被刘邦信任了。历史上也十分重视他,就连太史公也为他单独作传。这也正归于他的聪明才智,是他既能从纷乱的权力斗争中全身而退,也能在历史中留下一章值得赞美的人生传奇。
下一篇
汉初三杰谁的功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