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大脑学社的创始人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大脑学社的创始人是谁-第1张-游戏资讯-龙启科技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威廉·冯特。

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被普遍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建人。还有少数人认为,威廉·冯特也创立了社会心理学,因为威廉·冯特在晚年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研究最基本的直接体验,而是致力于探索一些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威廉·冯特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研究。

冯特内省实验法是哲学内省法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实验室仪器的结合,威廉·冯特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别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威廉·冯特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别人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威廉·冯特的生平:

1、从1851年到1856年,威廉·冯特先后在图宾根,海德堡和柏林求学。威廉·冯特选择进入图宾根学医,是因为当时父亲去世,医生的收入口以使家庭维持体面的生活。大学一年级结束的时候,窘困的家境使威廉·冯特受到刺激,发誓痛改前非,发奋读书,并转入海德堡大学。

2、1855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全国医学会考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但是威廉·冯特对从事临床医学并不感兴趣,而是又前往柏林大学深造一年,师从乔安·穆勒。

3、1857年,冯特回到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讲师。

4、1858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来到该校,创办了一所生理学研究院,冯特担任其实验室助手,当时冯特尚未完婚,痛狂地投入实验室工作,数年后完成了一部大作《感官知觉理论文集》。正是在这一时期,冯特开辟了第一个教授科学心理学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威廉·冯特开始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心理学。

5、1862年率先提出实验心理学的名称。威廉·冯特的讲义被编辑为《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该书被评价为生理学家的朴素心理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威廉·冯特

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不知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惑?我一直有这样的困惑,也曾一度怀疑过时间管理的有效性,直到看了《哪有没有时间那回事》这本书,我才知道是自己用了错误的打开方式,我们无法拒绝时间、交流方式的不断破碎,无法从碎片化时代逃离,能做的只有调整自己原有的效率模式。

本书的作者,纪元,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早起的鸟儿社群发起人;水果捞学习会创始人;享学社创始人。“使自律者自由”,是纪元的信条,他从事时间管理咨询和培训8年,为近万人提供过时间管理的咨询,深知做一个高效的人是怎样的体验。关心效率管理、时间管理的人,从内心来讲是对自律有强烈需求的,但是用严苛的规定和计划来限制自己,不如让自己享受碎片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愉悦,毕竟自由才是自律的真正目的。

《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告诉我们:身处碎片化时代,时间碎了,我们该跟着“碎”。告别时间管理,你要多线程处理任务;扔掉日程表,规划最符合你身心舒适度的时间段;放弃优先级,你要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搞定最难的问题。

这本书给我描述了碎片化时代的时间管理说明书,为我们提供了“三级技能”和“三个清单”,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就可以自如地应对碎片化时代带来的冲击,并为未来做好准备。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籍,里面中介绍了多种落地可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值得我们阅读及实践,推荐给每一个想掌控时间的人。

一、 初级技能:使用时间段清单,重新掌控时间

碎片化时代,我们不需要时间表,因为严格的时间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和挫败感,时间规划的越精细就越不容易执行。我们最需要的是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间段,并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身心状态六个大要素来安排日常事务。职场人士的有效时间也就2-3小时,所以允许自己状态不好,关键是做到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

践行:
1.我会把一天可支配的时间分为早上、工作时间、下班后、晚上四个时间段。
2.早上时间段,因为干扰少,专注力高,我会安排做阅读、计划安排、晨间日记等高效率产出的事情。
3.工作时间段内,干扰比价多,主要是安排例行的工作,工作完成后会主动督促协同工作的同事或者下属,询问他们的工作进度,并主动和领导汇报工作,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主动“打扰”别人,才能避免自己被频繁打扰,提高自己的专注时间。午饭之后,人的精力在下降,干不了有创意的工作,我会安排琐碎的事情,以累计成就感。比如收发邮件、安排对自己有利的会议和讨论等。
4.下班后的时间段(1小时),因为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工作,此时需要的是放松和休息,我会安排一些娱乐时间或者:看电影、刷微信、签到打卡等。
5.晚上时间段,不要过多的安排阅读、进修或者思考,晚上最重要的是体验温情: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食物和见闻,这才是幸福。其次晚间是用来培养自己对当下觉知的,需要放松和专注,让自己慢下来,让身体放松下来,这样有助于睡眠。最后,思考第二天的日程和任务安排,准备好明天。

实用技巧1:如何坚持早起(用早起倒逼早睡)

做到早起,需要三个步骤:说道、wake up、做到。

1.说道:确定第二天起床时间。
有靠谱的时间要求,才能有靠谱的执行。给自己设定起床时间,不能凭空下决心,不能是压力大,得是自己真心打算的起床时间,这样才会靠谱。

2.wake up:双闹钟确保下床。
设置双闹钟,一个闹钟叫make,一个闹钟叫up该,该如何设置呢?

wake闹钟,时间应该是定在期望的起床的时间的前三分钟,比如期待6:00起床,将wake闹钟设置在5:57,它的声音要轻柔,以温柔的唤醒你,把它摆在你的床头即可。

up闹钟的时间要设定在期望的起床时间,按照前面所说的就是6:00,他的声音要震撼,足以吵到你的家人,邻居,它的作用是迫使你不需要毅力起床,所以up闹钟一定要摆放在你必须下床才能勾到的地方。

3.做到:起的爽快,睡得心安理得
在关掉up闹钟之后,你就去做一些适合你自己,且提前确定好的清醒动作,也许五分钟就够了,比如说喝水、刷牙、洗脸、做轻运动等,就是让自己感觉清醒起来,可以专注做事。

践行故事:
这就是作者说的坚持早起的三个步骤,亲测有效,我用这个方法已经坚持早起20天。

我先确定第二天早上7:00起床,睡觉前,我会用随身携带的手环设定闹钟6:50(冬天冷,反应时间适当放长一些),然后在手机上设定闹钟:7:00,并把手机放在在客厅的桌子上。当手环闹钟振动了之后,我会立马起床,迅速把客厅的手机闹钟关掉,因为我怕手机闹钟吵醒家里的孩子。

既然已经成功下床,最后一步就是清醒动作:刷牙、洗脸、喝水、做深蹲。确保清醒后,我会制定早上的学习计划,先做10分钟的冥想,以便接下来可以专心地做其他事情。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成功下床,但还是很困,想睡回笼觉,这说明我们昨晚的睡眠不足,你要心安理得地回去睡觉,因为你的身体需要注意,只需要下一次注意:保证头天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即可。

实用技巧2:如何碎片化休息

人和手机一样,都是有电池的,干什么事情都要耗电。和手机不通的是,电量低了人的效能就会下降,所以要及时充电。大约每隔4个小时,人就会迎来一次低潮,这就是该休息的时候了。但要控制每次小憩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否则会影响晚上入睡。

践行故事:之前也有午睡的习惯,但因为睡得太久,越睡脑袋越迷糊,而且影响了晚上的睡眠时间。尝试了小憩的碎片化休息后,发现自己会有更好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态。

二、 进阶技能:建立一套良性运转的任务处理系统,高效做事。

我们不能让大脑直接面对每天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种碎片的侵袭,需要为它建立一道保护屏障。碎片清单就像蓄水池一样,在大脑以外提供了一片缓冲区,碎片来了先全部进入缓冲区,大脑在合适的时候再去处理它们,这样,它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构建碎片处理系统,你的第一要务就是选择一款合适的工具—建立碎片清单,开始养成每天把碎片及时装进清单中的习惯。

在碎片清单中,你需要写下三种内容。
信息 :你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记下来它的标题。
事情 :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别人让你做的事情,记下事情的内容。
想法 :关于自己想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和事情不同的是,想法通常都不紧急。

践行:
1.我也有自己碎片化清单文具--OmniFocus工具,把每次能想到的各种任务,都记下来,放入收件箱,清空大脑。
2.收集完碎片化清单后,每天会去整理这些清单,对他们进行分类:对于可以不做的任务,直接删掉;对于未来可能要做的事情,单独放入梦想清单中;对于可以找人帮忙做的,直接委派给别人;对于现在要做的事情,如果5分钟内可以完成,顺手就处理掉,对于不能再5分钟内完成的,放入任务清单,并且明确截止的时间点。

所有碎片清单中的事情可以归纳为不做、以后做、现在做、排期做、找人做以及怎么做六种,其中不做、以后做、现在做这三种,在处理碎片清单时就已经把它们移除出去了;而排期做、找人做、怎么做这三种,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些后续工作,它们都会在碎片清单里产生新每日任备清单的事情,这些事情是肯定需要做的,虽然不是现在,但越早完成越好,不然会越积越多。你需要为这样的事情建立清单,即每日任务清单。我们用任务清单来引导自己在一天中专注和聚焦,将任务逐一搞定。

另外,作者提醒我们:任务清单必须包含有效的思考。

有效的计划一定是包含了对于任务执行过程的思考。对于文字,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作“大纲”;对于一次会谈,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作“提要”;对于其他工作任务,这个“过程”可能被称作“步骤”。通常,人们都倾向于在执行任务时才被迫思考过程,如此一来,执行时的负担就太重了。

有效思考,其实就是把任务执行时关于过程的思考由执行端放到计划端,从而实现平衡。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提前想清楚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其实你也不可能做到,计划时要思考过程,执行时要边做边思考细节。通过练习你会发现,在计划时你不会被任务细节羁绊而引发焦虑,在执行时由于你对过程心里有数,就可以更加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当你把任务的过程想清楚时,你就可以根据经验靠谱地估计出执行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了。

践行:
1.确定好每日的任务清单后,我会挑出最重要的三件事,尽量争取精华时间去完成它们。
2.安排任务后,提前去思考完成任务的细分步骤,实现计划和执行的平衡,某些步骤可以分摊到每一天去完成,比如写这篇文章,我会每天花点时间总结每一章的内容,这样写读书心得时只需要搭建书写框架就可以了。

实用技巧3:如何做到碎片化专注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碎片刺激,比如,正在写这篇文章,哎呀,不知道该怎么写好了,遇到困难了……嗯,要不要看会电视呢?…想要应对这种思维阻力造成的注意力涣散,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两个自己”“放空”。

要想让自己专注,首先得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这就好像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在执行任务,而另一个是在扮演监督者,监督自己的任务执行情况。调节执行者的状态,最重要的是监督者要能发现执行者走神了,而且越快发现越好。我要是真的去看电视了,那就肯定不会回来接着写了。

一旦意识到自己要走神,你应当立刻跳出当前的状态去干点别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放空,也是我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多次起立做其他事情的原因。

说是去干点别的,可并非什么事情都适合做,既然走神了,第一步是要停止走神,这时做一些不太需要投入思考的事情比较适合。我自己会起来溜达溜达,吃点东西,喝杯水,干一些简单的活儿(比如收拾桌子、擦地),其间我的大脑处于“放空”状态,并且我的监督者在一点点地把我拉回到刚才的问题上,重新聚焦于对于困难的思考。慢慢地,解决方案浮现出来,文字在我脑袋里一点点形成,一旦我觉得可以了,就仪式性地坐回到电脑前开始敲字,直到下次走神。

践行:
专注是成就很多事情的基础,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拧巴的原因,我们是凡人,要允许自己走神,不能专注就放空一会,及时拉回来即可。

实用技巧4:打卡是你唯一需要培养的习惯

如果你只能培养一个习惯,请培养打卡的习惯,因为它是培养习惯的习惯,是坚持做到某事的最重要技巧。原则上来说,应该在发生行为的第一时间就打卡记录。为了能够做到并坚持,你需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记录的过程变容易,用来记录的工具最好是随身和便携的。

践行:
1.戒掉晚上看电视剧的瘾,从打卡开始。准备一张月历(效率手册就很不错),放在电脑最明显的位置,如果忍不住想看电视剧,那就看,但是看完后要在当天的格子里打个叉;如果在看电视剧之前就打叉,并且觉得自己能忍住不看了,就去干别的她想干的事情,并且可以在日历上给自己打一个大大的钩。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日历上的钩越来越多,打卡就是引导内在成长力量的过程。

2.每天复盘打卡,积累成就感。复盘记录就像是一位智者,每天和自己谈心一次,站在一个高度帮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思考,总结过去,为将来做准备。

三、 高阶技能:把新的技能变成习惯,用全新的自己应对未来

知道容易做到难,坚持做到更难。有调查显示,只有50%的病人能坚持6个月以上的遵医嘱服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坚持,除了毅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对习惯培养的过程理解有误。

1.培养习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指标是全局,而不是计较一两天的得失。概率就是我们习惯培养的成绩,长期统计下来,如果达到60%,说明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达到85%,说明我们非常优秀;如果达到94%,说明我们一定异于常人;如果是100%,说明我们可能来自外星球。所以,制定合理的期望值很重要,偶尔一次回到旧的行为习惯并不意味着失败,不要因为输掉一盘儿放弃整个比赛。

2.培养习惯,要聚焦到可操作的行为。任何习惯都必须把它定义成可操作的行为,这样才能开始,才能观察,才能打卡,才能坚持。

践行:
不要再谈高效工作,要把手机扣着放;不要再谈锻炼身体,要写跑步的次数;不要再谈读书学习,要写行动清单。

3.创造行为发生的条件

我们谈坚持某种行为习惯时,其实我们是在谈坚持为它创造条件。和植物生长类似,习惯养成只需要考虑六大条件:时间、地点、物品、环境、身心、他人。

践行:
我做到专注的方法:手机静音并扣着放、如何在家就到书房工作,提前上厕所,设置好番茄钟,用仪式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4.习惯不等于重复。

如果习惯真的只是简单地重复若干天就能培养成功的,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知道但做不到了。整个习惯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线性重复,而是在有机地变化,需要你不断地自我调整环境变了你不变,肯定会被淘汰。

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改变的阶段性理论,可以清晰地描述出习惯培养的整个过程,它简化如下。

第一阶段:人处于无知状态,也就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并不打算培养某项习惯。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忽略掉,因为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主动地意识到你没意识到的问题,我们永远无法教会不抽烟的人戒烟的方法。

第二阶段:探索尝试期,有点像你刚玩游戏,刚开始做记录,刚开始跑步。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确定要开始着手培养这个习惯了。你的任务是要解决如下问题:
※游戏是否适合你
※游戏规则是什么
※你是否有能力玩这个游戏
※你是否有意愿付出努力
※玩这个游戏对你有什么意义了
※如何玩好

这个阶段我们要重点关注,多数人折在这里。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探索,发现适合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傻傻地坚持。

第三阶段:行为固化期,你的习惯行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你的任务是要让它更加稳固,把它对你个人的意义放大。这个阶段我们也要重点关注,很多“过来人”会把这个阶段应采取的方法强推给“菜鸟”,导致“菜鸟”习惯培养失败。

行为固化期,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控制住影响我们坚持的六大要素,让它们按照更利于自己的方式被确定下来。我们对它们的掌控越强,我们的行为发生概率也就越大。

第四阶段:你的习惯已经稳定了,除非碰到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变化,它不太会离开你,即使离开你,你也会有信心重新开始建立它。这个阶段我们也不需要重点关注。

践行:
我是如何坚持跑步的习惯的:在开始跑步之前,我意识到“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开始锻炼的探索。刚开始,我尝试过羽毛球、篮球和游泳,我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要么需要别人配合、强度大容易受伤,要么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直到尝试跑步,我才确定自己的健身方式,并通过设置目标和打卡的方式,已经坚持跑步两年多。其实其他方面的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比如:早起、做计划、冥想,适合自己的才最容易养成习惯。

人总是高估了自己一年所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所有巨大的成就都是由时间来放大的,做正确的事情,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

实用技巧5:语言可以改变思维,从而改变行动

碎片化时代的敌人其实是思维的碎片,积极有效的思维可以让自己更有效率,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改掉自己的消极思维,变得更乐观、更主动。这些都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无法落实成具体行为,也就无法谈坚持。所以你必须为你想培养的思维习惯找到具体的语言,坚持使用这样的语言和他人、和自己对话。

当我们每次纠结时尝试问自己以下的问题,以坚持积极乐观的方式:
※我现在碰到什么问题?
※我现在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目前众多的解决方案当中哪神更好些,哪种更希望选择?
※我要降低、消除或接受这个解决方案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我已选定该解决方案,下一步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实用技巧6:好的习惯靠程序去执行

如何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育儿百科说要给孩子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序,并且坚决地执行。设定好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吃奶、什么时候上床、什么时候讲故事、什么时候关灯,每天按着这么一套执行,她会很快习惯,到点也就睡着了。我照着执行,也果然灵验。

要是没有睡前程序,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能量全部耗尽,才会倒头大睡。仔细想想,成人也是一样,只不过耗尽自己的方式很“成人”而已。

“碎片化时代综合征”是时代病,是趋势给我们敲的警钟,我们所感受到的焦虑是落后于未来导致的。不过赶超并不难,只需要我们掌握好“三个技能”,熟练运用“三个清单”,就可以很好地应对碎片化带来的冲击,并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践行笔记,但我深知:知道并等于做到,做到并不一定能形成习惯,我会按照书中的方法不断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脑学社是传销吗

1、广州大脑学社是广州学社文化传播公司旗下的网上卖货店铺,该店铺自营业以来,信誉良好,没有出现过欺诈顾客和与顾客发生纠纷的情况。
2、该店商品质量良好,没有出现过商品过期和货不对版的情况。
3、根据天眼查查询此店铺资历齐全,货源清晰透明。是值得信任的网上店铺。

神经元学说的创始人是谁

神经元学说的创始人是瓦尔德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生的基本单位,这已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神经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神经元学说是由瓦尔德尔在1891年最初提出的,它是把细胞学说的观点应用于神经元,井根据神经元的特性把细胞学说具体化。

人类对于神经元的研究最早始于普肯野,他首先观察到了小脑内的神经细胞,尔后德泰(Derters,1865)在脊髓灰质中发现了由神经元胞体所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但在当时还不能完整地显示出神经元结构的全貌,同时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元的数目很多,用一般的染色方法细胞与细胞之间纠缠在一起,也很难分辨其典型的形态。

神经元学说主要内容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发生单位,每一个神经元是由一个单独的胚胎细胞,成神经细胞所发生的。

2、神经元(即一个神经细胞胞体及其所有的胞突)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这些细胞单位在解剖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它们在突触处虽互相接触,但并不是实质相连。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机能单位,传导路径是由一连串这种单位所组成的。神经元是传导冲动的唯一组织,神经系统有无数的这种单位,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传导通路。

4、神经元是有一定的极性,一般来说,树突接受冲动,而轴突则把冲动传至其它神经元或腺体和器官等终末器官。

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营养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神经元学说

“军队大脑”的创立者是谁?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1800~1891),又称老毛奇,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总参谋长,著名的军事家。他十分重视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强调参谋人员对完善军队指挥的重要作用,在军事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他这里首开先河。

名言妙语

战争的目的就是尽快结束战争,而最快结束战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用最残酷的手段!

生平介绍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普鲁士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1811年,他被送进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17年获皇家近卫军少尉军衔,即成了丹麦的军官。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加入了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1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1828年,他发表了军事著作《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的重视,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

从这以后,毛奇尝到了研究和写作的甜头,他比以往更加关心社会政治史和军事史的研究。撰写了《论波兰的内部关系和社会状况》等论文,并开始为总参谋长起草文件。

1834年,毛奇晋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毛奇被迫回国。

1842年,毛奇晋升为少校,在柏林第四军参谋部供职。此时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毛奇参加了汉堡铁路的管理,使他有机会观察铁路在战争中能起什么作用。

1845~1846年,毛奇作为普鲁士亨利亲王的副官住在罗马。他曾详细地研究过拿破仑,承认拿破仑无可比拟的军事才能。但他认为拿破仑缺少完整的战争体系,凭着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他更多地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对重大的战争和战役都进行了深刻分析。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一个庞大而严谨的思想框架,在他脑中逐步建立。

毛奇提出军队要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在战争时期应当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定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要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教育和训练。同时,国家必须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不仅要更新军队的装备,而且要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目的。他提出了所谓“普鲁士的铁路政治”,把铁路、电报乃至刚刚出现的热气球都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

功夫不负有心人,毛奇的政治态度、军事思想及其才能,终于赢得普鲁士最高当局的赏识。仅用7年时间,毛奇就由一名少校军官迅速升迁为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著名的铁腕人物俾斯麦对毛奇非常信任和欣赏,他的军事计划正好迎合了宰相俾斯麦的政治战略——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864年初,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爆发,毛奇作为总参谋长在统帅部指挥部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军同奥地利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1866年初,普奥战争迫近,普鲁士国王指令,这次战争的军事命令直接由毛奇发给战地各军,而无需再通过军政部。普奥战争最后的结局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毛奇被任命为“国王陛下统帅部的全军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全权指挥。毛奇把38万军队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进军”、协同配合、分割包围的战术,一步步将法军引诱进色当城。结果,拿破仑三世不得不率10万法军投降。1871年1月5日,毛奇下令炮击巴黎。1月28日,巴黎守军投降。

5月10日,普鲁士和法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宣告法国战败。同年,普鲁士国王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6月,毛奇受封为伯爵,并晋升元帅。

普法战争结束后,毛奇又继续担任了17年的总参谋长。这期间,他主持编纂了1870~1879年战争史。同时,他还认真研究了对法国和俄国同时进行作战的问题,经过2年时间的筹划,最终选择了俄国作为第一作战对象的战略。1872年,毛奇成为上议院议员。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举行了毛奇纪念碑揭幕典礼。

1888年8月10日,已经88岁高龄的毛奇辞掉总参谋长一职。辞职后,担任过国家保卫委员会会长,完成了长篇论文《论1870~1871年普法战争史》。此外,毛奇还经常在议会中宣扬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大声疾呼药增加军费,扩充军队,增加军备,为统一后的德国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摇旗呐喊。1891年4月24日,毛奇病逝于柏林。

经典战役

1867年,在毛奇的领导下,总参谋部拟定了对法战争的计划,准备使用3个军团,在边界地区歼灭法军主力,尔后直趋巴黎。7月26日,法国把7个军配置在梅斯、斯特拉斯一带的莱茵河地区,统称“莱茵军团”。

面对重兵压境,总参谋长毛奇胸有成竹,两三天内便集结兵力,作好了应战准备。47万大军在毛奇的指挥下,于8月4日兵分2路开始了全面反攻。南路军于8月5日越过国境,重创法国麦克马洪元帅军队的右翼,占领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沃尔特村发生激战,法军全线崩溃。一部分法军退守斯特拉斯堡,被普军包围,大部分法军随麦克马洪退向法国的腹地沙隆。

拿破仑三世见势不妙,即把帅印交给巴赞元帅,自己坐了一辆马车向西逃走。8月14日,普军在科尔塞利斯再败巴赞元帅的部队,迫使巴赞残部退守梅斯城。毛奇察觉巴赞打算继续西撤的意图,即派中路军越过塞尔河,插入法军后方,把巴赞的部队团团包围在梅斯城中,巴赞率18万大军曾先后两次突围均未成功。

8月23日,麦克马洪元帅率沙隆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从集结地域(兰斯城)出发,前去解救被包围在梅斯的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也与之随行。

当毛奇获悉麦克马洪并没有向巴黎撤退,而是准备绕道色当援救梅斯的法军时,便故意散布普军坚决向巴黎挺进的消息,以麻痹麦克马洪。他命令卡尔亲王统率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的主力15万人,将梅斯团团围住,同时令第三军团、新组建的默兹军团停止进军巴黎,而是前去迎击麦克马洪部。8月28日和31日在默兹河地区麦克马洪部连遭打击。普军两路包抄,普军右翼越过麦士河,占领了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左翼切断法军撤往巴黎的退路。两路会合,把麦克马洪的部队压缩在色当城,与在梅斯一样对法军形成了“瓮中捉鳖”之势。9月1日拂晓,胜券在握的毛奇邀请威廉一世、俾斯麦等人来到色当观战。毛奇在总攻前对普王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20万普军发起总攻,700门大炮同时轰鸣,炮弹如雨落入城内,色当城陷入一片火海。法军抵抗不住,麦克马洪受伤。下午3时,法军在中央塔楼上举起了白旗。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色当会战是普法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法军死伤1.7万人,拿破仑三世连同他的39名将军和10万士兵都成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普军伤亡的人数只有9000余人,总参谋长毛奇可谓居功至伟。

人物点评

毛奇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以其文韬武略、赫赫战功享誉欧洲,闻名世界。他志存高远,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军事目光使他能够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

毛奇信奉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外交政策的延续,甚至是实现政治目的决定性工具。他对拿破仑的作战思想也颇有研究,从前人那里继承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着眼于时代的需要,充分利用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的成果,创立了新的战略战术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作战指挥体系,使参谋部成为军队行动的大脑,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将战争样式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主张战争应该先敌动员,突然袭击,分进合击,利用外线作战手段,在速战速决中取胜,奠定了领导现代大规模作战的基础,其军事理论给西方军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

马林诺夫斯基于1884年4月7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兰克拉科夫。自幼在知识分子气氛中熏陶。他的父亲是杰格隆尼大学(the Jagellonian University)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研究斯拉夫哲学的教授。1902年他18岁时进入这所大学读物理学和数学,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8年他以全奥最优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论文题目是 “论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of Thought),此时,他对弗雷泽的名著《金枝》着迷,但还没有投身人类学。
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到德国游学。期间,他在莱比锡大学师从布依赫(Bucher)学习经济史,同时,更主要是向冯特(Wehleim Max Wandt, 1832--1920)学习实验心理学。冯特曾以民众心理学,集体意识和文化整体论等思想影响过法国的杜尔干和美国的博厄斯。两年的游学经历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很大:他开始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家族组织,后来的著作也都带有心理学和经济学色彩。
1910年,马林诺夫斯基进入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加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列。当时做他的老师的有英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霍布豪斯(L T Hobhouse,1864--1929),研究人类婚姻史并挑战原始杂婚说的芬兰籍社会学教授韦斯特马克(E A Westermarck),还有研究大洋洲和非洲的人类学教授塞里格曼(C G Seligman, 1862--1939)。这样的背景使马林诺夫斯基在1924年晋升教授(reader)之职时,力主将自己从事的学科成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而不称“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1913年,他发表《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英文)和《原始宗教和社会结构形态》 (波兰文)。此后数年,他中断写作进行田野工作。
马林诺夫斯基初到英国时,正赶上英国的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各方面都呼唤实证知识和经验研究。1914年,马雷特(R R Marett, 1866--1945)教授有一个考察澳大利亚的项目,需要一名助手,当时30岁,对澳大利亚土著家族已经在文献上有所研究的马林诺夫斯基被选中。
考察期间,一战爆发,他不得已滞留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所幸它有足够的经济资助(即有澳大利亚政府的经费,也有一些个人包括珍珠商人的捐助),于是利用足够长的时间在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特别是其中的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s)从事实地调查。
1915年5月至1916年5月,1917年10月到1918年10月,他到新几内亚进行了三次调查,第一次是1914年9月到1915年3月。这次考察借助翻译,对象是土伦岛的梅鲁人。后来的考察报告,加上1913年的《澳大利亚土著家族》 ,使他在1916年被授予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第二次和第三次考察的时间为1915年5月至1916年5月,1917年10月到1918年10月。后两次的地点都是特罗布里恩岛(Trobriands),使用的都是当地的土著语言。这是专业人类学家首次使用土著语言进行田野工作。三次调查花去了他两年半的时间。其中相当多的时间花在了对库拉及其相关事务的调查活动上。在这段经历和所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他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922),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1927),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1927), 《野蛮人的性生活》 (1929) 《珊瑚园艺及其巫术》 (1935)。并成为他1920-1938年在伦敦讲学的核心。同时,更是他确立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规范的依据。
1918年一战结束,考察完成,但马林诺夫斯基并没有返回伦敦。他先与澳大利亚的一位教授的女儿结婚,后来在澳大利亚养病。1920和1921年两个夏天,他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讲学。1923年,他成为伦敦大学的讲师。1924年,在他40岁时,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当年,弗斯(Raymond Firth)和埃文思-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就到他门下就读。他后来的学生还有大名鼎鼎的利奇(E Leach, 1910--1989),帕森斯(T Parsons, 1902--1979)和费孝通。1927年,他成为伦敦大学新建的人类学系的第一位教授。
1933年马林诺夫斯基开始在康奈尔大学讲学。3年后来到哈佛,并在那里接受了荣誉博士学位。1939年,他以访问教授的身份来到了耶鲁大学任教。后来还担任过波士顿博物馆教授(1940)。在美期间,他开始研究美洲大陆文化,调查墨西哥的农民集市,并与墨西哥学者费扬特(Julio de la Fuente)联名发表过一部西班牙文的著作。同期,他还在世界各地,如日内瓦,奥斯陆,维也纳,罗马,发表多次演说。1934年,他同拉德克里夫-布朗(Radcliffe Brown)带领一大批同时代优秀的人类学家到非洲大陆对非洲的部落社会进行田野工作。1942年5月16日,他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纽黑文(New Haven)。
马林诺夫斯基在世仅58年,著作等身。他还以出色的演讲和超人的语言天赋而闻名。他能说多种语言,包括波兰语,德语,俄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并掌握了他昨田野工作的土著部落的语言。此外,他还留下四比学术遗产:他的田野工作方法,他的研讨班教学法,他与布朗同创的功能学派,他的文化功能论。
世纪20年代,欧美的人类学(进化,传播,历史学派)缺乏为当时殖民统治者统治殖民地民族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而一战后,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冲击,陷入危机,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以挽救危局。
殖民地危机的发生,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问题,从而要求殖民官吏必须研究,精通这些社会制度,懂得这些制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
实地调查的盛行
当时的英国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各个学科都呼唤实证知识和经验调查。在19世纪中,后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初,实地调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1894年斯宾塞(W B Spencer)和基连(F J Gillen)曾调查澳大利亚的土著。1898年至1899年,剑桥大学曾组织调查团进行托雷斯海峡地区的综合调查。进入20世纪后,马林诺夫斯基的老师赛里格曼也曾到新几内亚和斯里兰卡调查。
比较方法的应用
当时的科学界和思想界都开始重视比较的方法,从不同的地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查材料中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
对原始人的谬误
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和学术界存在着很多关于原始人的错误观点。传统上,白人认为土著人懒惰无用、游手好闲、个人主义、自私。认为他们不能“通过社会力量齐心合力的工作”。同时,流行的“原始经济人的”的观点,这些观点把野蛮人描写成懒惰、自我、听天由命的人,他们的动机是绝对理性和功利的,和他们的行为完全合拍。只能从事简单、无组织、无系统的劳动。原始经济学中的著述常常认为,土著人只有非常初步的贸易和交换形式,他们的贸易和交换也不是部落生活的中心,只是在需要时才进行,因此不是经常性的。
对进化和传播论的批判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进化论和传播论逐渐成为一时间人类学的最主要的理论范式,进化人类学相信人类和世界都遵从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从人类心性中探求进步规律的源头。传播论者则都信奉进化论且构建文化史,把异民族文化看成时间上的他者。然而,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关于起源的许多命题属于思辨,材料基础不够坚实,历时排列共时文化。开始遭到人们的批评。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后到莱比锡奥斯特瓦尔德理化实验室从事研究,受到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影响。他在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1914 年,在英国博物馆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同年,他跟随到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去的蒙德人类学考察队进行实地调查。1924年,任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 年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1928年任波兰科学院院士。1932年担任研究人口问题的意大利委员会通讯委员。1933年任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的院士。1936年任新西兰皇家学会的荣誉会员。1936年代表伦敦大学和波兰学院去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被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1922年,发表了民族学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西太平洋航海者》) 。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 (中译本名为 《文化论》 )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 。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