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变化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4-11-15 00:18:03
中国成立60周年,沈阳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下面的数字中找到答案。 1952年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95元,2008年人均GDP达到54248元;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2亿元,2008年时这个数字是1949年的1254.6倍……消费增长1000多倍沈阳市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沈阳60年发展历程回顾”分析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地区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如今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具体看,1952年,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95元,处于世界贫困地区水平,到2008年,人均GDP达到54248元,增长15.5%,为2000年的2.9倍。按当年年末汇率折算,为7978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2007年,世界银行国家收入水平类型划分标准为:人均GDP在3706~11455美元之间的国家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消费的增长也很迅猛,1949年沈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2亿元,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5亿元,是1949年的1254.6倍,是1978年的91.8倍。2008年吃、穿、用商品零售额分别实现556.1亿元、232.0亿元和626.4亿元。城市人均住宅面积翻番居民的生活改善在众多方面体现出来。到2008年末,沈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2平方米。2008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3元,是1980年人均生活费收入的37.1倍。沈阳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职工平均工资29545元,是1978年的44.8倍。同时,60年来,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食品消费比重逐年降低。体现生活质量的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由1980年的56.2%下降到2008年的38.2%。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中期的“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目前的“电脑、汽车、商品房”,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02平方米,比1990增加17.42平方米,相当于翻了一番还多。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生日在即。经过了近11个五年计划的开发建设,如今的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20日,沈阳市统计局公布数据,向沈阳市民展示了一幅60年来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宏伟画卷。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满目疮痍,生产规模和水平比较低下。到1952年,经过4年的恢复和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3.6亿元。随后,沈阳经济总量实现了加速扩张。自1985年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登上百亿元新台阶后,沈阳用15年时间突破1000亿元大关,再用5年时间跨上2000亿元台阶。仅仅2年后,沈阳又突破了3000亿元。经初步核算,2008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0.5亿元,实现了经济总量的飞跃。 1952年,沈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95元,处于世界贫困地区水平;2002年起,人均GDP连续7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人均GDP达到54248元,为2000年的2.9倍。按当年年末 汇率折算,为7978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2007年,世界银行国家收入水平类型划分标准为:人均GDP在3706—11455美元之间的国家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三农”建设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沈阳全市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2亿元增至1978年的6.5亿元,年均增长5.8%,全市农业发展经历了恢复、调整、徘徊的曲折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沈阳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80年的9.7亿元、1990年的40.4亿元、2000年的133.5亿元,跃至2007年的282.5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是1949年的235倍,是1978年的43.5倍。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更是达到了350.1亿元。其中,种植业133.5亿元,林业6.6亿元,牧业182.0亿元,渔业14.8亿元。 工业经济迈向振兴,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工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职工只剩3万余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三年脱困、企业转制、机构精简、技术进步及工业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沈阳工业从低谷逐步走向复苏和振兴。特别是2002年以来,沈阳市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工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仅实现总产值84.3亿元,1982年超过100亿元,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2005年超过2000亿元。从1978年开始,超过100亿元用了4年,超过1000亿元用了13年,超过2000亿元仅用了2年。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424.3亿元。 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从1950年到2008年,沈阳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72亿元,年均增长15.6%。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沈阳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402.5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3008.7亿元,年均增幅达33.3%。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842.4亿元,是2002年的7.5倍。60年来,沈阳市共建成各类房屋面积29426.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397.9万平方米。 从1990年到2008年的19年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3761.4亿元,年均增长29.1%。2008年,沈阳全市住宅建设投资累计完成738.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6%,房地产业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消费需求加速升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百废待兴,消费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2亿元,其中市区为1.1亿元,到197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亿元。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5亿元,是1949年的1254.6倍。 60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 “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吃由解决温饱、吃饱吃好提高到绿色保健,穿由样式新颖到品牌高档,用由黑白电视机到追求高精尖、新奇特商品,居民消费水平逐步向小康型、现代型升级。 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对外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84年沈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后,对外贸易开始享有自主经营权,对外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0.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1.3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73.4%。 1982年,沈阳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沈美日用品有限公司成立,掀开了沈阳市利用外资的第一页。到2008年,沈阳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483项,合同外资额57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相继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兴办了79家外商投资企业。到2008年,来沈投资的国家(地区)达到91个。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前的沈阳,生活设施简陋,马路不平、交通不畅、电灯不明、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经过60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到2008年,沈阳市市区道路总长度达到2603公里,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4544万平方米,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11.1亿人次。2008年地铁工程建设步伐加快,22座车站完成主体工程,1号线开始铺轨。60年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能力从无到有,日益完善。到2008年末,供水总量达到6.8亿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189万吨,供热面积达1.96亿平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含液化气)100%。 2005年,沈阳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森林城市”。到2008年末,沈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8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2平方米。随着仙女河、北部等多个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61%。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2008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3元,是1980年人均生活费收入的3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29元,是1980年的28.3倍。2008年,沈阳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职工平均工资29545元,是1978年的44.8倍。 60年来,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食品消费比重逐年降低。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6.2%下降到2008年的3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49.2%下降到2008年的38.8%。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中期的“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目前的“电脑、汽车、商品房”,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 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02平方米,比1990增加17.4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6.3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9.7平方米。 2008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7.5万人,比2001年参保初期增加了66.5万人,增长33%;社会发放养老金101.9亿元,比2001年增长2.2倍;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74.6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14.6万人,增长3.6倍。2008年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7万人,城市居民享受低保人数15.2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科、文、卫成效显著 2008年,全市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实现“一乡一校”。到2008年末,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2265人,在校研究生33401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30所(不包括成人教育),是1978年的2.0倍,在校生32.7万人(不包括研究生),是1978年的16.4倍;普通中学334所,在校生33.4万人。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4.5%。 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7个(不含村级卫生组织);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3.51万张,比1978年增长1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从1978年18人增加到2008年的27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从1978年的32张增加到2008年的49张。 到2008年,全市拥有16个文化馆、21个公共图书馆,其中6个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共建各类文化广场18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