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香囊—“麽乜”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4-11-09 05:19:23
憨态可掬的小物件。
此物用壮话唤作“灵梗”(半谐音,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是大部分壮族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送给自家孩子的小香囊。
细看就能看出,这是酷似一个布娃娃在抱着一个大南瓜的小物件。此物纯手工缝制,之前曾做过,不难,但要找好看的布料和饰物做出来的才好看。如果再有一双灵巧的手,那就锦绣添花了。
关于为什么要制作和为什么在端午节这天送孩子这样一个香囊,也是有来历的。下面讲几个小故事,先说的是一个含迷信成份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妻,家有儿女两人。当时的生活条件很不好,他们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外面还有干不完的农活。夫妻俩人为了不让孩子出去乱跑又不想耽误田地里的农活,每天把两个孩子关在家里,二人再出去干活。
这天,夫妻二人如旧让把孩子关起来就去了田里。
快到晌午,妻子突然听闻自家两个孩子说话的声音。
“哎!是孩子们。”妻子突然抬头,把眼光停留在不远处的草丛外看不见的地方。
“听错了吧?他们还在家里呢!”丈夫不可置信。
“真的!你听听。”
丈夫闻此,停下动作去侧耳倾听。只是越听,他的脸色就越难看。
“我们回去吧。快!”一句话说得火急火燎。
妻子一边听着不远处的声音,一边把丈夫那由红变白又由白变黑的脸色尽收眼底。而她也在同一时间表情突而凄苦,虽然很努力也只是勉强能让自己镇定下来,与丈夫对视一眼便扛起农具以最快的速度跑离了田野。
……
门一打开,妻子的双腿瞬间失去力气,“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丈夫走近窗边,朝那两个身体脸部伸出颤巍巍的食指去探了探鼻息。瞬间喉头哽咽,一阵巨大的酸楚翻涌上心头,这样的痛快让人几乎窒息。
屋里泛滥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血腥味。
一阵欢快的笑声自窗外传来,打开,邻居的几个孩子们围在一起做老鹰捉小鸡。
他们的口袋鼓囊囊的,跳跃间可见那里面装的是一个个煮熟的红鸡蛋。而他们的胸前,挂着一个个或手艺精湛或做工简洁的布娃娃,那布娃娃抱着一个金色的大南瓜。
“今天…是端午啊!”
转身,丈夫走过去把一具余温尚存的躯体拥进怀里,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麽乜的造型,源自壮族古老传说《龙与太阳的故事》。相传,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靠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有一天,龙珠突然失落到右江的澄碧河畔,壮族青年伯皇历尽千辛万苦,帮助神龙找回了丢失的龙珠,使太阳重现了光芒。
找回龙珠的那天正值五月初五,为纪念伯皇的事迹,人们就在右江、鹅江、澄碧河交汇处的三江口建起祭龙台,用织布缝制成环抱龙珠造形的配饰物来纪念伯皇,并祈求太阳、龙神保护他们世世代代平安吉祥。此后,每到端午,百色各家各户都会缝制“麽乜”相互馈赠,寓示平安吉祥。”黄桂珍说,对壮族人而言,这个可爱的人形香囊是一种传统的吉祥饰物,人们将它随身携带,也是蕴含了消除灾难、幸福安康的质朴心愿。
刚刚被吓坏了吧!关于此物,还有第二个不吓人的版本。
每个民族文化都有着自己的起源神话。在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一带,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人类起源神话——相传在远古时代,大荒洪让整个世界一片汪洋,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因抱住一个大南瓜漂浮在水面上而幸免于难。洪水过后,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这两人,他们上岸后,繁衍生息,成为壮族的始祖。
后来,为了寄托思念祖先、保佑平安的心愿,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富足安康,人们便用彩布缝制了“渡河公”——一男一女两个小布人,怀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这个“南瓜”内部还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
每年端午,上林不少男女老少会前往清水边,一边祈祷,一边把绣好的“渡河公”悬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再垂至肚脐部位,认为这样可保护孩童安康。又或者,人们会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让船沿河漂流,祈求河灯带走不幸和忧伤。这一活动,在当地被称为“渡河公仪式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