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新书|真假难辨,虚实交织,心理悬疑小说《寻找丽贝卡》中文版上市

新书|真假难辨,虚实交织,心理悬疑小说《寻找丽贝卡》中文版上市-第1张-游戏资讯-龙启科技

前言:

现在朋友们对“手机解谜游戏中文版排行榜”可能比较关切,我们都想要知道一些“手机解谜游戏中文版排行榜”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对于“手机解谜游戏中文版排行榜””的相关内容,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近日,英国作家格雷姆·麦克雷·伯内特的小说《寻找丽贝卡》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本书于2022年入围布克奖,这是一本真假不辨、难以定义的奇书,有三种人称、两条主线,讲述着五个笔记本和一部传记所记载的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伦敦往事。

2019年年底,作家GMB正在潜心研究英国20世纪60年代“最危险的人”——精神病学家布雷思韦特,此时他收到了一个装着五个笔记本的包裹,上面记录了一名年轻女性的故事:1965年,伦敦,她怀疑布雷思韦特杀死了自己的姐姐韦罗妮卡,于是假扮成精神病人,化名“丽贝卡”,前往他的咨询室一探究竟,但她很快意识到,事态的发展渐渐超出自己的掌控……一番思索后,GMB决定将笔记本的内容和自己对布雷思韦特的研究作为一本书出版,忠实呈现给读者。2021年,包裹的寄件人主动提出和他见面,他发现,这一切的真相远在他意料之外……

一本难以定义的书中书

在这本书中书里,真实人物和虚构角色轮番登场,历史事件和想象情节交织一片。作者将真实的时间空间、市民生活、文化艺术、社会思潮等无缝嵌入故事之中,他精心的布景让人不禁恍惚,仿佛本书的每一个字都真实发生过。

日记中提到的樱草山、埃尔金大道是伦敦的真实地点,日记主人喜欢的小说家乔吉特 · 海尔、演员理查德·伯顿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当红作家和明星。布雷思韦特更像真人,他是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学生,曾与苏格兰精神病学家罗纳 · 戴维 · 莱恩共事和通信,与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的作家科林 · 威尔逊喝过酒,去当时的知名演员迪克·博加德的家里做过客……国外读者阅读后甚至会去网上搜索布雷思韦特,以为真有其人。作者“费尽心机”,成功将读者带回了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所说:“本书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罗伯托·波拉尼奥的小说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他们的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经历了文学史上的动荡时期,看上去一切仿若真人真事。这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充满了对战后几十年英国人智识与社会生活的巧妙演绎、翻转和比喻。”

一出追问自我的戏中戏

虽然作者运用了大量技巧试图误导读者,但《寻找丽贝卡》并非纯然炫技,在文字织成的蛛网之下,它追问着何为正常、何为自我、何为真实的终极问题。读者不仅会被作者带入一场解谜游戏,更会不知不觉在心灵上被打动,重新审视关于自我冲突的问题。因此,本书中文版封面印上了《纽约客》的那句评价,“凭着层层的伪装和仿真,这部小说表明,我们的人格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容易动摇”。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都“不正常”。布雷思韦特在给访客做咨询的时候妙语连珠,但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都一塌糊涂。他再造出一个粗鲁无礼、骄傲自大的自我,为的是藏起自己的脆弱、自卑、恐惧。假“丽贝卡”在生活中是个规矩的传统女性,做着前台接待员的工作,和父亲、管家住在一起,情感上几乎一片空白。然而这个乖乖女不过也是她扮演出来的,日记中的她自私、狭隘,嫉妒父亲对姐姐的宠爱,对母亲和姐姐的死有点幸灾乐祸,对于情爱浮想联翩。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在压抑某一部分的自我,扮演另一个人,就像本书中的这三个主要人物一样。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难题,也正在成为时代的症候。书里的戏中戏不禁令人疑惑:咨询室里的医患双方,究竟谁更正常?戴上面具和脱下面具,哪个身份才是真正的自我,哪种生活方式才算得上真实?所谓“自我”只能有一个吗?所谓“真实”真的存在吗?

一个善于“欺骗”读者的小说家

格雷姆·麦克雷·伯内特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曾数次入围布克奖,获都柏林奖提名。1967年生于基尔马诺克,现住在格拉斯哥。他拥有国际安全研究硕士和文学学士学位,曾担任英语教师,并在独立电视公司工作八年。他著有《寻找丽贝卡》《麦克雷计划》等四部小说,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伯内特喜欢使用“文学性新闻”(literary journalism)技巧,通过与真实地点、人物、作品、事件的互动,营造出一种现实的幻觉。“我喜欢把我的角色放在真实的地方,让他们周围都是真实的人。我认为这增强了我们作为读者所追求的真实感。”这种半真半假、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和他对作者、作品、读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密切联系。“我尽量不打算任何事情。……(我)对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不感兴趣。”他所喜欢的,是读者用自己的方式阅读作品,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指示去思考;他所看重的,是读者与作品的关系。

为了塑造出布雷思韦特和假丽贝卡,伯内特阅读了大量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杂志、文艺作品、回忆录和文献资料,以及精神病学方面的著作,以一种做学术研究的态度为小说制造了一个“真实”的“假象”。而至于为何以自我冲突、精神健康作为主题,伯内特表示,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趣的问题是,这些不同的角色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真实’”。诚然,伯内特触及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某种终极问题。但鉴于布雷思韦特的极端和伯内特喜欢“欺骗”读者的特点,我们只能将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为参考,答案终究还是要靠读者自己去找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