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强的共情能力会使人逐渐冷漠
- 游戏资讯
- 发布时间:2024-11-09 09:54:04
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过强的共情力反而使人逐渐冷漠】这个问题:
一.客观方面
1.在心理领域的临床研究上这有一个专有名词:【共情疲劳】。
其指的是:如果长期过度的输出其共情能力,均会使生理和心理上倍感疲惫,从而导致逐渐变得冷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如果你长时间的专注学习肯定会感到大脑疲劳,需要中场休息一会儿再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这个【逐渐冷漠】大概只是你身心上的【休息时段】,这只是一种【间歇性冷漠】,过段时间就会恢复到以前那种丰富敏感的共情洞察力。
2.因为对共情认知存在偏差所导致的。
共情能力分为两种情况:【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简单来说,【认知共情】指的是针对某件事【能够预判对方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共情】则为【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就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两种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大部分人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共情】层面,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共情】。
所以在需要共情的场景中,仅仅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揣摩对方的情绪心态,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也就能够以比较理性的态度从中抽离,置身事外,这也是【逐渐冷漠】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方面
1.过度的共情力经常使其情绪崩溃,为了找回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得不开始麻痹强迫自己收起部分共情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情绪共情】其实是很不好受的,因为自己太能够懂得对方的感受和痛苦,却不能为此做出一定的帮助和改变,常常就会陷入自我苛责的循环中。
这种长时间的无奈情绪就会反向促使自己关闭对外界的感知通道:既然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些,那就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好了,眼不见心不烦;这也是导致其越来越冷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给予他人极强的【共情】却收不到同样的情感反馈,所以逐渐变得【冷漠】。
由于生长环境,父母教育以及自我感悟上的差异,故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细腻敏感的共情力的。而作为【共情力较突出的那一方】常常会因为自己能够设身处地的洞察他人情绪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而感到苦恼和巨大的落差。
长期单方面的情绪价值输出使其不再共情他人,这也是导致其【逐渐变得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自我反思能力也比较强,故也只有这部分人群能意识到【自己逐渐冷漠】这个问题。
共情力丰富的人通常对自我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或许其对于某个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在他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反应,但以其本人的观点会认为这远远不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正是那些有着极强共情力的人群因为其感知洞察力才能发出【为什么过强的共情能力会使人逐渐冷漠?】这一反思,他们尚且还有反思的意识。
而共情力较弱的人连【共情是什么】这一概念都没搞明白,自然就意识觉察不到自己【冷漠】的这个情况了。
那么怎么看待这种【逐渐冷漠】的变化趋势:
1.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度自责。
过度的共情他人是很费神的一件事,就像我们累了要休息一样;共情久了难免会有点乏力,所以逐渐变得【冷漠】是很正常的现象和趋势走向。
2.过度的共情会使自己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不利于身心健康;故适度冷漠没什么错。
拥有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固然是好的,但前提是适度;如果拿捏不好这个边界很容易就陷入自怨自艾,自我责备的沼泽中,不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综上所述,适度保持一定的冷漠是正确的。
但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多一些人情关怀,这个世界多一丝善意,能够在这个节奏过快的社会中稍微驻停一会自己的脚步;这样【高高挂起,事不关己】的社会氛围会缓和很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感情,而不是行尸走肉没有感情的机器。